坚持“四化同步”加快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长沙市科学把握生猪产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围绕保供应、保质量、保生态、保安全的发展定位,突出特色化、标准化、生态化、融合化“四化同步”,相继出台《关于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长沙市“菜篮子”工程稳产保供的若干政策》《关于加快推进长沙市“一县一特”农业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长沙市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市推进现代农业高质量高水平发展若干政策》等系列政策,市本级近五年累计投入财政补助资金4亿元,全力推进生猪产业转型升级。
一、明晰产业定位,加快特色化发展。一是保护特色品种。将生猪种业作为全市种业创新的重要内容,引进全国生猪繁育前10强正邦农牧、中国企业500强海大集团等生猪种业龙头企业,培育壮大33家本土生猪种业优势企业,其中新五丰、天心种业、鑫广安农牧、佳和农牧等入围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建立岳麓山畜禽种业创新中心宁乡分中心、宁乡花猪种业创新中心,在加强本地特色生猪品种保护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特色生猪种质资源创新,实现年供种母猪13万头,公猪冻精20万份。二是壮大特色产业。狠抓优质湘猪建设,大力发展宁乡花猪和大围子猪等地方猪种,将宁乡花猪作为“一县一特”发展的重点,依托宁乡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平台,启动正大集团100万头宁乡花猪产业链项目,打造饲料、繁育、屠宰、加工、肉品一条龙产业模式。预计2021年,全市宁乡花猪、大围子猪出栏可达40万头,产值超过40亿元。三是打响特色品牌。支持特色生猪养殖企业积极申报认证国家级品牌标识,宁乡花猪、大围子猪入围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其中宁乡花猪获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大围子猪获国家质检总局国家地理标志认证。
二、创新产业模式,加快标准化发展。一是创新养殖标准。制定《长沙市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要求》,严格按照“源头减量、过程控污、清洁治理、生态环保”的原则,从场区布局、设施设备、生物安全、粪污治理、生产管理等方面提出系统性生猪养殖场建设标准,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提出生猪养殖场臭气治理要求。今年,全市新建和改扩建万头以上的生猪标准化养殖场30多个,预计新增产能20万头。预计到2022年,全市万头生猪标准化养殖场达到100个,产能150万头。二是创新建设模式。推行政府引导、企业经营、村级集体经济合作的生猪规模养殖场建设新模式,有效解决生猪养殖场找地难、落地难、建设难、养殖难等突出问题。如宁乡市双江口宁乡花猪标准化示范养殖场采取政府投资建设、正大集团运营、当地村级集体经济入股的形式,实现三方共赢。预计2022年底,全市采取政企村合作模式建设的规模养殖场产能达150万头。三是创新服务体系。出台《关于支持长沙市畜禽标准化生态环保养殖示范园的实施意见》,明确优先生猪生产项目用地和环评审批,推行部门联评联审、快评快审,开办生猪规模养殖场审批办理时限压缩至15个工作日。加大对生猪产业的金融支持,创新“惠农担—生猪贷”和生猪养殖企业贷款抵押担保方式;搭建长沙beat365英国_正规365娱乐平台_365app下载安装官方免费下载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根据养殖户养殖生产实际情况,实行线上无抵押贷款,单笔贷款金额可达500万元。
三、转变产业形态,加快生态化发展。一是全链条控污。按照“前端建设给予补助、中端运行给予支持、末端使用给予奖励”的机制,建立畜禽粪污等农业废弃物收、贮、运、消、用一体化、可持续的新模式,解决“散污难控”的难题,促进区域内种养结合、粪污产消平衡、资源循环利用。二是新技术治理。按照“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治理思路,加快推进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技术创新,通过环保养殖新技术的集成应用,实现粪污、尿水、臭气、噪声、病死动物同步治理,新建的生态环保养殖场基本实现“零污染”。三是资源化利用。紧抓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市推进机遇期,采取工业化处理、能源化利用、种养循环、粪肥还田相结合的方式,探索“一场一厂一池一园”粪污资源化利用模式,建设畜禽粪污社会化收储站点60余个、有机肥厂15家。目前全市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100%,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90%以上。
四、延伸产业链条,加快融合化发展。一是壮大龙头企业。引进正大、扬翔、正虹等知名畜牧企业,培育新五丰、佳和、百宜、浏阳河、流沙河和楚沩香等本地龙头企业,覆盖保种、养殖、屠宰、加工、销售、农旅等全产业链。二是发展精深加工。创建“U鲜肉”“名河”“流沙河”“楚沩香”“罗代”等生猪产品品牌,成功开发宁乡花猪特色肉卷、肉酱、香肠、饺子、米粉等系列加工产品,鲜肉和产品进驻麦德龙、盒马鲜生、平和堂等大型超市,在各大城市开设体验店、专卖店、商超专柜数百个,有效提升生猪产业附加值。三是推进农旅融合。充分挖掘农业生态价值、休闲价值、文化价值,举办宁乡花猪美食节、牵手网红“文和友”、打造一批“花猪+”农旅融合示范点、开通花猪高铁专列等有效措施,吸引大量游客到乡村旅游,其中宁乡花猪产业园年接待乡村休闲、研学旅游等游客超100万人次。